守護童真畫筆,讓每一顆星星都閃亮
——小學美術教學心得
喬一鑫
在小學美術的講臺上,我常常被孩子們筆下那些天馬行空、充滿生命力的畫面所打動。比起追求技藝的精湛和作品的完美,我更珍視孩子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那份投入、那份思考、那份獨一無二的表達。以下是我的一些實踐感悟:
淡化“像與不像”,擁抱“千姿百態(tài)”——釋放表達的勇氣。傳統(tǒng)美術教學中,“畫得像”常常是隱形的標尺。然而,我意識到,過度強調(diào)“像”會無形中扼殺許多孩子的想象力和表達的自信。鼓勵“不一樣”的聲音:在課堂上,我會有意識地引導:“老師很好奇,你是怎么想的?”“你覺得這樣畫會更有趣嗎?”“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當孩子畫出綠色的太陽、長翅膀的房子、會說話的樹時,我不會急于“糾正”,而是饒有興趣地詢問背后的故事,肯定他們獨特的視角和想象力的價值。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我更加注重觀察和記錄孩子們創(chuàng)作時的狀態(tài):他們專注的眼神、嘗試新方法的猶豫與興奮、遇到困難時的堅持、解決問題后的喜悅……這些瞬間遠比最終呈現(xiàn)的畫面更珍貴。我會在評價時具體指出:“老師看到你剛才調(diào)顏色時嘗試了三次,這種不放棄的精神真棒!”“你在這個角落添加的小細節(jié)讓畫面一下子生動起來了!”
建立安全的表達空間,營造一個沒有嘲笑、沒有指責的課堂氛圍至關重要。告訴孩子們:“在這個美術教室里,只要是真誠的表達,都值得被尊重和欣賞?!?當孩子因為“畫得不好看”而沮喪時,我會引導他們關注自己進步的地方,或者換個角度欣賞自己的作品。
看見“不同”,支持“不同”——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嘗試。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的興趣點、能力基礎、表達方式、學習節(jié)奏都各不相同。一刀切的教學方式難以滿足所有孩子的需求。發(fā)現(xiàn)并點燃興趣點,密切觀察每個孩子的偏好。有的孩子癡迷于色彩混合,有的對線條情有獨鐘,有的則熱衷于用黏土塑造立體形象。我會在常規(guī)課程中,為他們提供更多接觸和探索其興趣領域的機會,甚至設計一些小的“個人項目”或“興趣小組”,讓他們的熱愛得到滋養(yǎng)和深化。
多元化的評價標準,摒棄單一的作品評價標準。有的孩子作品可能技法稚嫩但創(chuàng)意十足;有的可能畫面工整但稍顯拘謹;有的可能在合作中表現(xiàn)出色……評價時,我會結合孩子的個體特點和發(fā)展階段,肯定其獨特的閃光點(如“創(chuàng)意小達人”、“色彩魔法師”、“細節(jié)控”、“合作之星”等),讓他們感受到被“看見”和認可。
“慢”下來的藝術——重視體驗與探索的過程。在快節(jié)奏的時代,美術課堂尤其需要“慢”的智慧。讓孩子們有時間去感受、去嘗試、去犯錯、去調(diào)整。給予充足的創(chuàng)作時間,不過分追求課堂效率而壓縮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確保孩子們有相對完整、不受打擾的時間沉浸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世界里。有時,一個主題甚至可以分2-3節(jié)課完成,允許孩子們深入思考和不斷完善。強調(diào)“試錯”的價值,明確告訴孩子們:“美術沒有‘錯誤’,只有‘發(fā)現(xiàn)’?!?調(diào)色時混出了臟色?沒關系,看看這臟色能用來畫什么(土地、樹干、影子)?剪紙剪壞了?正好可以變成另一種形狀或者拼貼的新元素。引導他們把“意外”視為創(chuàng)作的契機,培養(yǎng)靈活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傾聽“畫”外之音——作品背后的故事與情感。孩子的作品往往是他們內(nèi)心世界的窗口。讀懂畫面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是建立連接、深化教育的重要途徑?!罢堈f說你的畫”成為習,作品完成后,留出時間讓孩子分享(可以是小組內(nèi)或全班)。鼓勵他們講述畫中的故事、使用的顏色代表什么心情、最喜歡的部分是哪里、遇到了什么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這不僅能鍛煉表達能力,更能讓我理解他們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內(nèi)心感受。關注非語言信息,觀察孩子在創(chuàng)作時的情緒變化、投入程度、與他人的互動等。一個平時活潑的孩子突然沉默寡言地畫畫,或者一個作品色調(diào)突然變得灰暗,都可能是值得關注和后續(xù)溝通的信號。
看著孩子們在美術課堂上自由揮灑、大膽嘗試、自信表達的模樣,是我作為老師最大的幸福。我愿做那個守護他們童真畫筆的人,小心呵護每一份獨特的想象,耐心等待每一顆藝術種子的萌芽。我相信,當美術教學真正關注過程、尊重個性,就能為每個孩子點亮一盞自信的燈,讓他們在藝術的星空下,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光芒,勇敢地表達自我,快樂地成長。讓美術課堂成為孕育無限可能的沃土,讓每一顆星星都閃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