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觀山湖區(qū)外國語實驗小學 張德民
張德民 貴陽市觀山湖區(qū)外國語實驗小學校長,高級教師、貴州省特級教師、貴州省鄉(xiāng)村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貴州省鄉(xiāng)村名師、省級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觀山湖區(qū)優(yōu)秀校長。貴州省教育廳“三教教學研究”項目核心成員。
主體簡介:
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人格品行的塑造者,學生心智開啟者。
教學是實現知識的傳遞,人格平行塑造者,學生心智開啟的重要活動過程,是讓學生從不會、不知、不能到會、知、能的重要活動。
實現教學的目標需要教師的教。教師的教是把教材作為知識的載體,通過教師的理解、設計、實施傳遞給學生,同時通過知識傳遞作為載體,同時塑造人格品行,和開啟心智。所以教學必須要承載這樣三個任務,即:知識的傳遞、人格品行的塑造、開啟心智。由此我提出“一創(chuàng)、三教、一核心”的教學主張,以此來實現以上三個任務。
一創(chuàng):創(chuàng)設一個教學主情境承載教學內容,以故事式、主題式、挑戰(zhàn)式展開教學來吸引學生,提升學習的興趣。目前,我們的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知識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在教學中教師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情景有機地聯系起來。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理解和再設計。同時由于小學生學習周期有6年,心智也處于快速成長、發(fā)展期,注意力容易分神,自控能力差,所以創(chuàng)設能承載教學內容的主情境,在傳遞知識的同時能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找準學習點,也能讓學生長見識。
三教:即教思考、教體驗、教表達。思考是不能代替的,但學生思考的發(fā)展是需要教的。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還不夠完善,在學習時沒有體驗就很難會有真正感悟和思考。而如何進行學習體驗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表達是將思維外顯的唯一方式,用表達提高“對話”能力,思維能力,可以開啟和提升心智水平。
一核心:即用核心問題聚焦課堂。有它的存在,學生學習就會聚焦,主線就會清晰。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實現悟道理。
一、用情景承載教學內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要學,所以首先是要讓學生愿意學,并且是自己學,而根據小學生的好奇的心理特征,選擇合適的情景來承載教學內容,對于小學生學習數學就顯得尤為重要。荷蘭教育家汗斯?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來源于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教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目前,我們的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知識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在教學中教師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情景有機地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
史寧中教授認為數學的思想不是靠講解就能讓學生理解的,而是靠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來感悟的。類似“除一個分數等于乘這個分數的倒數”這樣的教學內容,教師不能僅僅只是通過一道例題來告訴學生這個運算法則,而是要通過舉例說明,讓學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然后自己得出結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則是將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產生新的問題,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產生碰撞,達到其認識沖突的臨界點,從而產生一種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現為一種渴求解決的情緒狀態(tài),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進行探索學習,從而使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情趣。用情景承載教學內容的特征:可及性:情境的設計符合學生一般認識規(guī)律、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適切性:設計的教學情境要與所學習內容相適應、相匹配。挑戰(zhàn)性:情境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和有意義的學習心向,能激發(fā)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接受問題的挑戰(zhàn),并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思維空間。體驗性:能使學生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關系,體驗數學化的過程,體驗數學的思想,感受數學的本質。
例如《面積不變,周長的變化規(guī)律》一課,知識的關鍵點發(fā)現后找出規(guī)律。教材原呈現方式是“例5:用16張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紙拼成長方形和正方形,怎樣拼,才能使拼成的圖形周長最短?”讓學生用拼的方式去進行素材收集,這樣的呈現方式情景性不強,學生對此內需不強,也沒有生活體驗。而在《面積不變,周長的變化規(guī)律》一課中將原有的呈現方式改為“例1:王爺爺有3頭牛,準備修圍欄,每頭牛需要9平方米,王爺爺買了24米圍欄,修了一個長9米,寬3米的圍欄,王爺爺又買了1頭牛,會出現什么問題?”根據“小學階段,要貼近生活‘創(chuàng)設數學情景’”的理念,這樣創(chuàng)設真實的數學情景,巧妙地在情景中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內在需求,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所以需要學生自己來思維和體驗學習過程。本課以王爺爺建牛圈為情景,給圍繞著4頭牛建牛圈要多少米圍欄展開。把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融在這個情景之中,讓數學知識更貼近生活。而找規(guī)律是建立在素材之上的,通過解決同屬性(面積不變,周長變)問題形成素材,同時通過數形結合的方式呈現素材,這樣的處理比原來教材中的素材更貼近生活,更能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產生學習的內在需求。
有效的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必須著眼于整堂課,從其承載的教學內容的特點出發(fā),要有利于推進整個教學過程,使其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對于學生學好數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事實上,大量的數學課堂由于創(chuàng)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承載了教學內容,通過“情境”吸引學生,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同時,由于這些情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內需,課堂因此有了生氣,同時情境是為教學知識點這樣的主要內容服務的,所以學生學習就更有了效率,學生興趣得到了提高,學習更加主動了。
二、用核心問題聚焦課堂
每個知識點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每個課時小學階段現在是40分鐘,這樣規(guī)定既符合兒童的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生理特征,也符合兒童的不能持續(xù)關注一件事件心理特征。如何在教學時間內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呢?通過實踐我認為必須要用核心問題來聚焦課堂。用核心問題來聚力達成教學目標。核心問題可以是整節(jié)課繞著一個核心問題,也可是根據內容的特殊性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一個,具體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進行確定。
核心問題直指整節(jié)課的關鍵和重點,通過它,讓整節(jié)課或是教學環(huán)節(jié)聚焦到課的本質;從而解決它,而其他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它的表達簡明扼要,直擊“要害”;關于它的研究,需要費一番周折;有它的存在,學生學習就會聚焦,主線就會清晰。
設計核心問題應該從確定課時的知識本質入手。每一節(jié)數學課的內容中,都有其知識的本質,如何找到課時知識本質,這需要教師在課前要熟悉課程標準,讀透教材,理解教材編排意圖,同時還要了解教學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掌握了課時知識本質的基礎上,分析學生在學習可能存在的難點。從而思考核心問題,核心問題應該有思維價值。
例如《面積不變,周長的變化規(guī)律》一課,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圍繞核心問題進行設定的。本課的目標是:1.通過思,算、找,初步了解等積情況下周長的變化規(guī)律。2.在體驗式的學習過程中促進學生思考,表達,初步構建相關的模型,發(fā)展空間觀念。3. 在生成問題、對話解決、構建模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魅力,培養(yǎng)研究意識和學習興趣,發(fā)展數學思考。教學環(huán)節(jié)共有5個,分別是情景引入,問題驅動——解決問題、積累數據——核心問題、突出重點——練習內化,真實應用——設疑拓展、打開思維。核心問題是“四種圍法什么不變?什么在變?怎么變的?周長的變化和什么有關?有什么樣的關系?”前2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是在圍繞這個核心問題設計,從而產生核心問題。當核心問題提出后讓整節(jié)課的重心都聚焦到本課的重點上(找規(guī)律、如何找),表達簡明扼要,直擊“要害”從而讓本節(jié)課的目標逐漸清晰。
三、用體驗促進思考深度
由于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還不夠完善,在學習時沒有體驗就很難會有真正思考。"體驗"可分為兩類,即行為體驗和內心體驗.行為體驗是一種實踐行為,是親身經歷的動態(tài)過程,是學生發(fā)展思考的重要途徑。內心體驗則是在行為體驗的基礎上所發(fā)生的內化、升華的心理過程。兩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體驗對于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學習來說具有積極作用。學習體驗,可以理解為學生從經歷的學習活動過程中獲得的感受、體會、領悟以及由此獲得的相關知識、技能、情感與觀念等內容有機組合的個性內化經驗 。
教體驗就是要在“做中學”的學習活動中獲得學習體驗。(含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和思想方法的體驗)
● 學習體驗,離不開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
● 學習體驗,是學生在活動經驗基礎上的反思、領悟與升華, 是學生個體內化的經驗;
學習體驗,是以學科學習的知識、 技能、學科思想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為載體 ,并通過學生個體的思考、領悟獲得的思維積淀。
史寧中教授在《中小學管理》談到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依賴單純的課堂教學,而是依賴學生參與其中的數學活動;不是依賴記憶與理解,而是依賴感悟與思維;它應該是日積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經驗的積累。因此,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要求教師要抓住知識的本質,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技能的同時,感悟知識的本質,積累思維和實踐的經驗,形成和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學生參與其中的數學活動就是體驗,這種體驗任何人無法替代。
例如《面積不變,周長的變化規(guī)律》一課,又買一頭牛,會出現什么問題,你有什么辦法幫王爺爺解決?王爺爺買了一頭牛后發(fā)現沒錢再買圍欄,不買圍欄能養(yǎng)4頭牛嗎?如果王爺爺要建一個周長最大的圍欄,圍欄要多少米?這三個體驗環(huán)節(jié),親身經歷數據產生和收集的過程,通過解決問題,觀察思考,自己思考、探究、操作和對話中增強了自身學習的體驗,學習和積累經驗。
四、用思考提升思維水平
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明明這個問題自己講了許多次了,學生照樣錯。究其原因,是學生只是聽了,而沒有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東西,當然印象不深。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孔子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宋代教育家程頤認為“為學之道,必本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則更加突出了思考在學習中至高無上的地位。綜觀世界各國教學大綱也無不把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放在較為突出的位置
學生學習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識活動。認識的主體是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人的認識從感知外界事物發(fā)展到抽象思維的過程,起關鍵作用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即能否主動地去思考、探究問題,學生缺少或失去主動思考的熱情,獨立思考的習慣,就無法較好地親身體驗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數學課標指出:數學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參與社會活動必不可少的知識和能力,而且還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進而奠定發(fā)展更高素質的基礎。雖然數學問題千變萬化,但數學思想方法是不變的。要教會學生思考,教學生思考什么? 首先教師要思考:
● 該教學內容體現哪些思想方法;
● 有關的思想方法在知識、技能中是如何呈現的;
● 應如何進行辯證思考;
● 理清知識的邏輯脈絡,重視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 從知識的理解中傳遞比較、分析、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思想方法;
● 從解題、實驗、實踐的反思中,探究辯證的思想方法和批判能力。
所以在教學中,決不能僅停留在這些操作的層面上,而應騰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對自己的實踐活動,作進一步“反省抽象”,從而使他們的思維活動向更高境界邁進。其中,引導學生用數學思想方法對解決問題的策略作思考,并讓學生對學習活動進行不斷反思,是提高學生思考能力層次水平的有效途徑。
例如《面積不變,周長的變化規(guī)律》一課,通過“會出現什么問題——可是出現的問題——如果是”這樣的問題串的設計,促進學生不斷進行思考,通過“四種圍法什么不變?什么在變?怎么變的?周長的變化和什么有關?有什么樣的關系?”這樣的核心問題促進讓學生學會思考,深入思考。這樣就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積累學習經驗,發(fā)展思維水平。
五、用表達提高對話能力
學習是與圣賢對話,與同伴對話,與書本對話,與思維對話,對話傳情達意,可以說語言、文字、圖畫、肢體等,表達在學習當中就又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抓住閱讀、總結、解題表述、交流、討論,訓練學生簡潔的表達能力;在課外活動的交流、游戲、社會活動中,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我們要著力培育小學生的表達能力。
例如《面積不變,周長的變化規(guī)律》一課,設計了幾個表達的教學點,1. 把想到的辦法畫出來。2. 把每種圖形的數據填出來。3. 把發(fā)現的東西說出來等,讓學生通過語言、畫圖、填表等來表達自己的思維。
北師大肖川教授認為:“從學科角度講,要為素養(yǎng)而教(用學科教人),學科及其教學是為學生素養(yǎng)服務的,而不是為學科而教,把教學局限于狹隘的學科本位中,過分地注重本學科的知識與內容,任務和要求,這樣將十分不利于培養(yǎng)視野開闊、才思敏捷并具有豐富文化素養(yǎng)和哲學氣質的人才?!北韺右饬x就是語言文字符號所直接表述的學科內容(概念、命題、理論)(內涵和意義),深層意義是蘊含在學科知識內容和意義之中或背后的精神、價值、方法論、生活意義(文化意義)。表層結構和意義的存在方式是顯性的、邏輯的(系統的)、主線的。深層結構和意義的存在方式則是隱性的、滲透的(分散的)、暗線的。但它是學生素養(yǎng)形成和發(fā)展的根本(決定性的東西)。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是僅僅為了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時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與提升。學科教學要有文化意義、思維意義、價值意義,即人的意義!
通過“一創(chuàng)、三教、一核心”在教學過程中的落實,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長見識,悟道理,從而踐行傳遞知識、塑造人格、開啟心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