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梧州市浙科版普通高中生物學新教材選擇性必修模塊培訓順利舉辦
為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加強對《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浙科版《普通高中教科書·生物學》教材的理解,切實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梧州市教科所聯合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于8月23日至25日通過釘釘在線舉行2022年浙科版高中生物學新教材選擇性必修模塊培訓活動。各縣(市)高中生物教研員、各高中學校生物教研組組長、高二生物教師及鄧楠名教研員全體成員參加了此次培訓。此次培訓目的是繼續(xù)扎實推進普通高中新教材使用,確保每名教師都能夠準確把握新課程理念、熟悉新教材內容,切實提高新課程新教材實施質量。
23日早上,自治區(qū)生物教研員韋珺老師主持召開開班典禮,她隆重介紹了各位主講專家,并分享了“雙新”以來廣西各片區(qū)取得的成果。同時,她也提出了本次研修的要求和期望。
一、專家引領,啟思踐行
首先,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赫榮喬博士,給我們帶來了腦發(fā)育與情志發(fā)展的精彩講座。赫榮喬博士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生動幽默的語言從腦的結構、大腦的成熟過程、腦細胞增殖、兒童情智的發(fā)展、兒童情智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等多方面進行了詳細而生動的講解,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父母才能做出合理又合時宜的預期。特別是當孩子遇到困難和麻煩的時候,了解了這些規(guī)律,有助于我們教師在教學時因材施教。

赫榮喬博士的講座
隨后,河北大學特聘研究員吉永華老師從背景與現實、科學原動力、整裝出發(fā)三個方面講述了現代科技的美蘊美惠,在炎炎夏日,也給大家?guī)砹岁囮嚽鍥觥?/span>

吉永華老師的講座
二、名師教學,解讀教材
23日下午,浙江省新昌中學高級教師、紹興市生物名師工作室負責人石秀芹老師給我們帶來了關于選擇性必修1 穩(wěn)態(tài)與調節(jié)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聚焦重要概念的單元整體教學,并從教學實踐和教學反思兩個方面以具體單元內容詳細介紹了學習目標的定位、學習圖譜的制定和課時教學的實施,所列舉的課例運用了核心問題引領,促進概念有機建構,概念圖架構,發(fā)展生命觀念和思維能力,真實情境感悟,提升社會責任感。最后,還對穩(wěn)態(tài)與調節(jié)模塊的教學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石秀芹老師的講座
24日早上,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高中生物教研員、省特級教師周初霞老師給我們介紹了聚焦重要概念的《生物與環(huán)境》單元整體教學研究與實踐,對課程內容進行了解讀,并給老師們提出了單元教學建議。周老師的講座具有理論的高度,又有實踐的深度,講座內涵豐富、干貨滿滿,老師們直呼過癮。

周初霞老師的講座
24日下午,浙江省特級教師、全國優(yōu)秀教師方淳老師主要從選擇性必修3整體模塊內容分析、以主題4為例深度分析單元教學設計思路和簡要分析主題1.2.3單元教學設計思路三個方面給大家介紹了選擇性必修3生物技術與工程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方淳老師的講座
三、同課異構,聚力前行
8月25日主要是同課異構和評價。同課異構由梧州高中車杏清和藤縣一中潘燕、梧州十六中陸鳳彩和岑溪中學鐘蕙鴻、蒼梧高級中學梁金秀和梧州一中黃翠六位老師分別對選擇性必修1、2、3進行同課異構單元設計和具體課程的展示。北京市管旭老師對同課異構的六位老師的教學設計給出了高度評價和贊揚,并進行了全面的、精準的點評和指導。

管旭老師的評價
最后,梧州市高中教研員鄧楠老師對本次培訓做了小結,他特別感謝了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為籌備本次培訓活動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為梧州市高中生物學科搭建起跨省聯合教研的高端學習平臺。同時,他也肯定了梧州市高中生物老師們在新課改中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他勉勵大家在“三新”背景下,要敢于抓住機遇與挑戰(zhàn),勇于創(chuàng)新,在實踐與磨礪中收獲成長,贏得發(fā)展。
四、樂于學習,分享經驗
夏日炎炎,在這個驕陽似火的暑假,老師們積極參加新教材網絡培訓,認真學習生物教學領域的大咖們帶來的一堂堂精彩紛呈的講座。

老師們觀看直播
三天的培訓課程,專家們的講座內容充實又接地氣。有的內容結合教學案例,引導培訓老師關注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落實,用深度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高了教師實施新課標、使用新教材的實踐能力;有的內容全面、細致地分析和解讀了新教材的編寫體系、編寫思路和結構特點。老師們深入學習,認真做筆記,通過學習明確了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方向,我們將在接下來的教學實踐中,充分依據新課程標準、新教材,制定教學目標和評價目標,在實際教學中落實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同時,對新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準確的把握,對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有了新思路,對今后的教育教學有了新思索。

部分老師學習心得
文字:李小飛(梧州市十八中) 潘燕(藤縣一中)
審稿:鄧 楠(梧州市教科所) 林麗(蒼梧中學)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