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漁莫若授之以欲
——淺議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的方法
河北省霸州市實驗中學 任培霞
常言說: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說:授之以漁莫若授之以欲。教師一定要通過多種手段、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起學生學習欲望、激活學生學習動力,這樣才能有利于提升學生素養(yǎng)、鍛煉學生能力、培養(yǎng)學生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是通過“境”“精”“經”“靜”來刺激學生學習的欲望、提高教學效果。下面就以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七課“親情之愛”為例來淺議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的方法。
一、稻花香里說豐年--境
境,即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盡可能地綜合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激活學生的思維,為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分享表達創(chuàng)造良好氛圍。
例如在學習“愛在家人間”時,有教師是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情感升華的。教師說:今天同學們你們收獲了什么?學生紛紛回答,有的說體會到了父母的愛,有的說知道了與父母產生矛盾的原因,有的說認識了逆反心理的危害,還有的說我們不要用極端的方式來處理與父母的矛盾。教師又說:是的,在家庭生活中,我們享受著親情、關愛和歡樂,雖然我們與父母之間會有矛盾或是誤解,但是我們要想到這都源于他們對我們滿滿的愛,讓我們全體起立,大聲說出“爸爸我愛你,媽媽我愛你”,盡情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這時學們生全部站起來,連續(xù)兩次大聲喊出“爸爸我愛你,媽媽我愛你”。接下來,教師播放《燭光里的媽媽》背景音樂,在音樂中老師點出“嚴也是一種愛,讓我們學會理解父母”這一主題。在這里教師利用語言、音樂渲染情境,把學生情感推上了高潮,使學生的認知情感得到了深入,心理品質得到了提升,道德意識得到了提高。
我們在利用語言、多媒體、游戲、活動等方式創(chuàng)設不同情境時,一定要注意“情”與“境”融合。正如有的專家所說: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從山泉里流出來的是水,從一位充滿愛心的教師教學里,涌騰出來的是一股股極大的感染力。我們就是要在教學情境中促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內化知識、積累經驗、提高能力、升華情感,進一步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二、語不驚人死不休--精
精,即問題精準、活動精彩。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指向性、生活性、新穎性。指向性是問題要根據(jù)一定的教學目標而提出來,目標是設問的方向與依據(jù),也是問題的價值所在;生活性指問題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要保證能促使大多數(shù)學生處于思維狀態(tài);新穎性指問題的設計要新穎生動,能吸引學生。同時,教師組織的活動要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激活學生的思維。
例如,“愛在家人間”學習過程中,有教師組織了“小冰應該怎么辦”的教學活動?;顒又薪處熛纫越滩闹械摹靶”c父親的分歧”案例做為情境導入,提醒學生圍繞“分歧在哪里?”“小冰是怎樣想的?”“父親是怎樣想的?”幾個問題來思考。學生積極討論,然后分組發(fā)言。教師聽完后又問:如果你遇到這種問題,你是如何做的,并說說這樣做的原因。接下來學生就會出現(xiàn)多種答案,有同學說不到同學家寫作業(yè)、看錄像了,這會導致對同學的失信,也會遷怒于家長;有同學說按家長的要求做,保證了安全和休息,可未必有時間看錄像,自己和同學都不盡興;有的說不按家長的要求做,寫完作業(yè)、看完錄像再回來,這會讓家長擔心,有可能還受到懲罰;有的說與家長協(xié)商,雙方都讓步,可能都滿意,等等。教師這時引導學生說:請同學們多中選優(yōu),權衡利弊,在比較中選擇最佳方案。最后又引導學生要善于與家長溝通,探討溝通的有效程序。在這里,教師就是通過一個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思考、不斷深化,在探討、體驗、分析中增強能力、提高認識。
三、絕知此事要躬行---經
經,即暢談經歷、分享交流。陶行知先生曾說:接知如接枝,我們要以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所發(fā)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方才可以接得上去。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
例如,在學習本課中,有教師設計了“架起理解的橋梁”的活動,逐步引導學生體驗、分享、交流。在活動中,第一步教師先出示電視劇《幸福請你等等我》中一對母女極具生活化的情景——母親看到上中學的女兒與一位男生走的過近,以為女兒在早戀,于是大庭廣眾之下大聲地批評男孩與女兒,母女之間有了沖突。然后教師請同學思考并回答:母女爭論的焦點是什么?各有何不妥?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第二步教師接下來請同學們發(fā)揮想象,猜猜這對母女是如何處理此事的,請同學們分角色表演不同的處理方式及結果。同學們表演出不同的過程和結果——有的和睦了,有的矛盾更大了,有的在表演激烈的爭論,有的請出了父親,有的還請出了男孩的家長等等。第三步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哪種過程與結果最好,哪些是兩敗俱傷。第四步再播放《幸福請你等等我》中母女的理智、和睦的解決過程與結果,分析劇中母女和好的具體過程、溝通的技巧、方法是什么?第五步教師問:你有過類似的被家長誤解經歷嗎?你是如何處理的?這時,學生們結合自己的經歷、結合自身的做法來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從換位思考、溝通場合、說話的語氣表情等等方面架起溝通理解的橋梁,從而化解矛盾。
四、此時無聲勝有聲---靜
靜,即沉心靜思、體驗內化。在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靜心思考、不斷反思的時間和過程,就如同留白。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為了更充分地表現(xiàn)主題而有意識地留出“空白”,國畫中的“幾只蝌蚪,便畫出十里蛙聲;一片遠帆,便引出萬斛離愁”。作為獨特的藝術活動——課堂教學同樣需要空白之美,講究留白藝術。
例如,“愛在家人間”學習過程中,閱讀感悟 (教材P78)“媽媽的味道”,讓學生去思考:除了“媽媽的味道”外,你認為“爸爸的味道”是什么?“爺爺奶奶的味道”呢?他們的味道相同嗎?這些味道屬于什么“愛”?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份對家人割舍不斷的情感。這份情感,或是因為他們給了我們生命,或是因為他們?yōu)槲覀兊纳畈賱凇@種情感是家庭中的親情之愛。
每個家庭的親情表現(xiàn)不同,有時我們可能因為它的平常而忽略它,有時我們似乎感受不到自己渴望的親情,甚至因此否認親情的存在。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的家庭結構會改變。但是,只要我們用心感悟就會發(fā)現(xiàn),家中的親情仍在。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份親情之愛,但是每個家庭的親情表現(xiàn)不盡相同,所以我們要用心去感受家庭之愛。隨著我們不斷長大和獨立意識的增強,我們與父母開始有愛的碰撞,在與父母的交往中開始有了矛盾和沖突。這是我們成長中難以回避的問題,它要求中學生學會與父母溝通,化解矛盾與沖突。溝通傳遞愛,需要我們感受與父母相處的瞬間,感受父母對我們深深的愛。因為愛是需要呵護的,引領學生更深刻的思考感悟子女與父母要嘗試接受彼此的愛。
恰當?shù)剡\用留白藝術,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均衡學生發(fā)展的差異。同時,還可淡化教育的痕跡,增強教學的藝術性,實現(xiàn)教育無痕。恰當?shù)剡\用留白藝術,有利于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教與學的有機統(tǒng)一。
古人云:“未見意趣,必不樂學”。魯迅先生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智慧,而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情感中產生的。我們結合社會生活實際,一切從學生需求出發(fā),創(chuàng)設特定情境,精心設計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體驗探究、感悟升華,使道德與法治課更精彩、更有效、更受學生歡迎和喜愛。
(本文發(fā)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