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偷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一级似看大片中文字母,欧美激情视频精品一区二区,日本AⅤ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pre id="gd7jr"></pre>

    <em id="gd7jr"><s id="gd7jr"><form id="gd7jr"></form></s></em>

          首頁 - 實踐研究- 三名工作室新秀成果
          實踐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聯(lián)系方式
          北京市東城區(qū)沙子口路78號院A座201 - 206
          電話: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郵編:100075

          史苑新語 播布成長

          來源:張永梅 作者: 發(fā)布日期:2019-01-17

          ——青島市張永梅名師工作室之“館校合作”

          青島市張永梅名師工作室/張永梅

          瞧這一家子——工作室簡介

          2017年6月,組建了青島市張永梅名師工作室。加強工作室文化建設,確定工作室室名為史苑新語,史苑就是歷史的大花苑,里面的歷史故事和教育故事繽紛多彩,新語,走創(chuàng)新之路,發(fā)出自己的心聲;室訓為仁愛、激情、明智;共同設計了室徽創(chuàng)辦室刊;每人撰寫自己的自勉語等等。每位成員與工作室簽訂《協(xié)議書》,成員們每人給自己寫了一封信——《寫給三年后的自己》。以此來激發(fā)成員發(fā)展的內(nèi)驅(qū)力,增強工作室凝聚力。“館校合作”就是以工作室為平臺帶動成員們進行的特色活動

          我們的疑惑——開展“館校合作”中遇到的困難

          對于“館校合作”這個詞以前多次聽說過,也零星了解過一些地區(qū)、學校的做法。但是對于“館校合作”內(nèi)涵的理解僅限于表面的淺層認識,具體該如何開展“館校合作”以落實其真正作用卻無所適從。工作室成員們存在很多疑問:“館校合作”理念和發(fā)展方向、目標是什么?如何開展“館校合作”?應該從哪方面入手作為突破口?如何將“館校合作”與歷史教學有機結(jié)合?如何撰寫“館校合作”系列活動策劃書?博物館資源與學校歷史教學如何有機結(jié)合開發(fā)出科學而可操作性強的課程?

          借力 合作 實踐 交流——成員在成長

          通過聯(lián)合、借力多方多層次人員參與指導“館校合作”。邀請參與“館校合作”的人員有博物館專家、大學院校教授、小學校長及歷史教育界的元老、青島市博物館志愿者等。同時還爭取到主管部門如青島市教科院、李滄區(qū)研發(fā)中心及學校的支持與指導。

          一、理論學習 增強認識 ——召開館校合作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館校合作育人論壇

           2018年2月立春之際,由青島市張永梅名師工作室、青島第六十一中學牽手青島市博物館進行的“館校合作”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館校合作育人論壇開啟。活動為“館校合作專家委員會”特聘專家、指導專家頒發(fā)了聘書。特聘專家和指導專家涵蓋了青島市博物館、市教科院、青島科技大學、李滄區(qū)教體局的歷史專家、文化學者、學校校長和歷史老師等。專家委員會成立后,將充分發(fā)揮各自資源、專長優(yōu)勢,共同進行館校合作

          館校合作特聘專家、青島科技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劉慶教授做了論壇主旨報告——《青島文化遺產(chǎn)的科研與教學模式》。劉教授從其研究實踐成就、解決問題、怎么辦三大視角展示了青島文化遺產(chǎn)的科研與教學模式的融合。從青島文化遺產(chǎn)、到科研再到教學工作,為與會成員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拓展課,讓人深感意猶未盡。

          二、籌劃醞釀  明確方向——制定《館校合作系列活動策劃方案》

          工作室邀請青島市博物館志愿者、工作室特聘顧問青島一中歷史老師劉玉琪與博物館王英群主任討論交流館校合作事宜。

          成員共同商討,“館校合作”的品牌命名為E歷史——Education Elegant E時代。內(nèi)涵:Education教育,Elegant典雅,E時代即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充分發(fā)揮工作室作用利用網(wǎng)絡將學校歷史教育教學與博物館充分結(jié)合,開展線上線下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

          制定《館校合作系列活動策劃方案》。確定的“館校合作”活動思路“雙向走進”——走進博物館、走進學校;“雙向流動”——流動課堂、流動博物館;“雙講雙展”——從學校角度來說,講中華好故事、開設公益大講堂;從博物館角度來說,組織博物館專題展覽和講解員展示活動。旨在通過一系列活動提升孩子們的整體素養(yǎng),重活動、重反思、重實效。以此使成員們明確活動發(fā)展方向,從而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責任和努力目標。

          三、簽約掛牌 活動開啟——舉行戰(zhàn)略合作簽約儀式

          201711,青島市張永梅名師工作室、青島61中青島市博物館戰(zhàn)略合作簽約儀式在青島市博物院舉行。青島市張永梅工作室成為青島市博物館簽約的首個“名師工作室”。為成員們今后的實踐、鍛煉以及成長搭建了一個良好而有意義的平臺。

          四、培訓學習 提升素養(yǎng)——聆聽專家報告

          1.走進交通博物館  聆聽劉慶教授專題報告

          2018年5月11日,工作室成員相約于館陶路道路交通博物館,聆聽了館校合作特聘專家、青島科技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劉慶教授“館校合作與歷史教學”專題報告。劉慶教授詳細講述了館校合作對于學校師生的重要意義。劉教授還分析了目前館校合作的現(xiàn)狀,并指出了不足之處,使成員們深深感到了對于青島歷史文化傳承、傳播責任擔當。恰逢5月18日博物館日即將到來之際,劉教授贈與了工作室成員《青島博物館研究》一書,以此供我們進行學習研究。

          劉教授還親自帶領(lǐng)工作室成員參觀了青島市道路交通博物館,與道路交通博物館有了一次零距離的親密接觸。收獲了一份最真實、最富有文化熏陶的體驗。

          2.參與工作室組織的e歷史公益大講堂首場講座

          2018年,工作室在青島市博物館開啟了e歷史公益大講堂”的首場講座,也是青島市博物館首次面向社會開放的公益大講堂。講堂的主講嘉賓楊劍英是館校合作特聘專家、李滄區(qū)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他作了長達一個半小時的主題為《傳承、播布與教育 ——讓博物精神走進千家萬戶》專題講座。所有成員參與聆聽報告和互動活動。

          楊校長帶來自己收藏的明朝科舉第一甲第一名試卷和大英帝國時期的紡梭仿制品、漢畫像石拓片、三葉蟲硯蓋等藏品,引起了成員們極大的興趣。使成員們了解了如何讓博物館成為一種高尚的生活方式,深切感受到博物館在社會主義使命中的教育擔當,真正實現(xiàn)博物館教育的功能及其重要意義。

          3.走進青博 提升品質(zhì)——參加青博培訓會

          2018年5月5日,著剛剛過去的第69五四青年節(jié),又恰逢“千年第一思想家”馬克思的200周年誕辰。成員們隨第一批青博小志愿者一同參加了《青博2018年春季培訓會》。資深講解員孫曉雯老師從兩個方面進行互動培訓。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權(quán)利和義務。成員們理解了志愿服務的高尚,樂人樂己,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同時也傳遞文明,傳遞友善,培養(yǎng)了團結(jié)互助的品質(zhì),發(fā)展了自我品質(zhì)

          4.參加流動的博物館暨博物館進校園活動

          2017年12月12日,在第四個國家公祭日前夕,舉行了《牢記抗戰(zhàn)歷史 肩負民族未來》——“e歷史”之博物館進校園活動。青島市博物館的優(yōu)秀志愿者張新平老師作了題為《抗戰(zhàn)記憶》講座。講述了青島地區(qū)抗戰(zhàn)歷史,通過“花園頭村慘案”、“趙家?guī)X伏擊戰(zhàn)”、“膠東地雷戰(zhàn)”、“匯泉廣場日本受降儀式舉行”等一系列歷史事件。

          活動現(xiàn)場,博物館工作人員向同學們展示了抗戰(zhàn)時期中國軍隊使用的槍支,帶領(lǐng)同學們回到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青春稚嫩的臉龐變得剛毅堅強不僅加深了同學們對那段艱苦歲月的認識,更使同學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與會嘉賓和師生們在六十一中校園的展牌處簽名、粘貼留言以及合影留念。

          青島電視六臺、李滄電視臺對此次活動進行了采訪報道。

          通過此次活動,成員們大大加深了對青島近代歷史的了解,對鄉(xiāng)土史料的挖掘提供了很好的途徑和來源。

          外出參觀取經(jīng)

          2018年,工作室參加揚州“全國青年教師論壇暨工作室展示”,觀摩了南京特級教師陳紅老師進行的與南京博物館合作進行的“館校合作”活動。

          此項活動開闊了成員們的眼界,拓展了進一步開展館校合作的多種途徑與思路。

          六、閱讀書籍 撰寫文章

          1.工作室組織共讀一本書活動

          工作室成員共同閱讀學習《青島博物館研究》等書籍,進行關(guān)于館校合作的專題研究學習。

          2.工作室確定課題,分工搜集相關(guān)文獻資料

          “館校合作與歷史教學”作為課題進行研究,參考劉慶教授的建議列好撰寫提綱,分工撰寫“館校合作與歷史教學”成果文章,目前已經(jīng)編著有初稿。

          七、勇于實踐 促進發(fā)展

          1.開展流動的課堂暨把歷史課搬進博物館活動

          2017年,在青島解放紀念日6月2日到來之際,工作室?guī)ьI(lǐng)學生走進博物館,參觀了博物館內(nèi)青島近代史展館,結(jié)合歷史課本8年級上冊第13課《五四運動》中關(guān)于青島的史實,深入了解了家鄉(xiāng)近代史——青島近代被侵占和奮勇反抗的歷史。

          《青島早報》對此次活動進行了跟蹤報道。

          2018年10月,祖國華誕69周年之際,工作室組織青博小志愿者參觀了交通博物館。了解中國與世界道路交通發(fā)展史,感受家鄉(xiāng)青島交通工具的變化以及對國家的重大貢獻,家國情懷油然而生。

          如此一來,將課本知識與博物館素材充分整合,合理設計。將跨越悠遠空間、通過想象的歷史課演變?yōu)榭梢詫嵕坝|摸的歷史課, 通過史料解讀的歷史課升華成情感激發(fā)的歷史課,單向輸出的歷史課裂變?yōu)榻换ポ敵龅臍v史課,偏重應試的歷史課拓展成多樣生成的歷史課。增強了成員們進行課程開發(fā)的意識和信心,找到了實施的有效途徑。

          2.參與第一批青博小志愿者選拔大賽全程評審活動

          1)走進青博 感受歷史——大賽初賽

          2018年舊歷春節(jié),組織全校師生走進青島市博物館,感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前來參觀博物館的師生們進行了簽名留念。在自己喜歡、深有感觸之地留下了永久的紀念。很多學生參觀之后寫下了內(nèi)心感受,工作室對征文進行了評選。七年級八班的隋汶真同學寫下了她眼中的博物館:

          鈞窯鼓式瓷洗的記憶:后來

          我是鈞窯御用貢瓷,剛搬來博物館,我還不大適應,只好閉著眼回憶回憶往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是被作為貢品運到開封的?;实壑豢戳宋乙谎?,然后他把我賞給了一個大臣。但后來,我被匆匆忙忙塞到一個粗布包袱里,一路顛顛簸簸,最后粗布包袱抖開,我掉在地上,底部裂了紋,口沿也被磕掉了一些。

          后來,我過了一段安寧日子;再后來,我看見漫天火光,明朝誕生了;后來的后來,滿清入關(guān);很久之后,清朝又不見了……就這樣安寧一陣混亂一陣,我經(jīng)歷了北宋、南宋、元、明、清。

          回憶到這兒,我不由得感嘆一句世道無常。 現(xiàn)在是21世紀,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是一個學生。 青島市博物館很大,藏品也有許多,但給我最大震撼的,是那只鈞窯鼓式瓷洗。瓷洗的外壁是玫瑰紫色釉,而內(nèi)壁則是天藍色釉,兩種顏色交織,加上厚而勻稱的胎體,整個瓷器都好看極了。它安安靜靜地在玻璃柜子里,好像在它身上的歷史都不復存在一樣,但它又是那樣沉重,沉重到玻璃柜子都會被它壓碎,然后它會掉到北宋去——它所誕生的朝代。

          每一件文物,都承載了一段歷史。有了文物,歷史才會真實,否則歷史只會是飄渺不定的故事。 文物不僅承載歷史,它還見證歷史。它們或許見證過腥風血雨,或許見證過世道太平,或許見證過盛世榮光,又或許見證過風雨飄搖……但每一件文物,都有一段記憶,那種記憶,我們稱它為“歷史”。如果它能說活,或許它會讓看起來枯燥的歷史變得鮮活,像是有了血肉一般。而博物館,則是歷史的存放處。它給人們展示歷史,銘記歷史。

          這是故事, 亦是歷史,同樣亦是記憶。而你會聽嗎?

          工作室成員在欣賞學生的文章時感受著博物館的力量和對學生的影響,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

          2)“我講博物館”演講大賽——大賽決賽

          2018年寒假開學后,在春節(jié)《我眼中的青島博物館》征文活動優(yōu)秀文章評選基礎(chǔ)上,組織面試,選拔出七年級15名學生參加《我講博物館——青博小志愿者選拔大賽演講》決賽。

          工作室成員分工協(xié)作,制定了詳細、科學、可操作的決賽方案和評分標準,邀請青島市博物館專業(yè)人士、館校合作特聘專家作為評委。當場打分、出示參賽結(jié)果。工作室成員張娟娟老師擔當了此次活動的主持人。

              通過此次選拔大賽系列活動,拉進了同學們與歷史的距離,更加感受到了歷史就在我們身邊;對博物館有了更深地認識,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下面是大賽第一名獲得者林璐的講演片段,我們來看看小志愿者們的風采。

          成員張娟娟感言:主持“青博小志愿者”活動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孩子們把在博物館看到的有趣的文物,或者對他們有所觸動的事與物記載下來,并生動地與大家分享。在舞臺上,他們自信瀟灑,對文物的癡迷和對歷史的熱愛感染了臺下的同學,也感動了我。博物,開學生眼界,長學生知識。有幸參與館校合作,幸甚至哉!

          3.積極主動開發(fā)校本課程

          工作室成員張娟娟老師開設了校本課程《博物館奇妙之旅》。每周二下午活動課開展。還為參加課程的同學們推薦了珍貴的視頻資料——紀錄片《博物館的秘密》。工作室成員將不斷積累資料,總結(jié)上課經(jīng)驗與不足,不斷完善課程,爭取2020年開發(fā)出一門科學有效的校本課程。             

          4.搞好初小歷史課堂銜接活動

          6月,恰逢小學畢業(yè)季,工作室成員張娟娟老師走進李滄實驗小學做初小課堂銜接活動,上了一堂歷史與博物館結(jié)合的課——《世界知名博物館》。六年級一班的陶泓名寫下了這樣的感受:

          光榮與責任

          ——小升初銜接之歷史公開課觀后感

              上完這一課,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61中的歷史老師簡要而生動的給我們介紹了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博物館,講了這些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比如梵蒂岡博物館里米開朗基羅的《創(chuàng)世紀》、《末日的審判》;奧地利盔甲博物館的藏有3萬多件甲胄和盔甲,更別說我們中國的故宮博物館了,更是珍藏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奇珍異寶,據(jù)說就是每天不重樣的展示,也要好幾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能展示完呢。這些寶地真是令人向往呀,真想親自到這些博物館去看一看,一睹他們的絕世風采。

              通過這節(jié)課讓我明白了博物館就是凝固的歷史,學歷史最好的方式除了讀書就是參觀博物館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最大最好的博物館,現(xiàn)在的人通過參觀博物館,就可以了解自己國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此而感到無比的光榮。記得看過一部片子叫《我在故宮修文物》,就特別讓我感動,許多專家工匠們在博物館里默默地修復守護著先人們留下的書畫、瓷器等各類文物。

          這節(jié)課,讓我對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大英博物館,沒想到既讓我震撼,又讓我痛心。大英博物館里藏有中國文物2萬多件,它對中國文物的第一句介紹就是: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然而這些文物的背后,卻是中華民族屈辱歷史的見證。因為很多文物都是鴉片戰(zhàn)爭后,英國入侵中國后搶掠過去的,特別是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時更是搶走了無數(shù)價值連城的文物。其實何止英國,象美國、法國、日本的國家博物館里,都陳列著許多中國珍貴的文物。想想我們這么多傳家寶都被別人搶去,陳列在異國他鄉(xiāng),確實讓人不甘心呀!不知道這些寶物什么時候能夠回到我們中國來,放在我們自己的博物館里,那才是無上光榮呀!一個國家一定要強大起來,才能不被別的國家欺負,自己的東西才能很好地保存下來。

          先人們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創(chuàng)造和留傳下來那么多的文物,我們有責任去認識它們,保護它們,學習它們,傳承下去。

          成員張娟娟感言:整場活動結(jié)束后,我感觸頗深。孩子們對博物館知識的了解之豐富遠遠超出我的預期,《秤心儀式》、《神奈川沖浪里》在孩子們的描述里是那么的生動。而由此,他們對歷史學科的興趣也被點燃了。我想,這正是最好的初小銜接:用好身邊的文博資源,為孩子們打開了解歷史的另一種方式。當然,一切素養(yǎng)教育的高要求都離不開教師的淵博知識和寬廣的眼界,這也是對我的挑戰(zhàn)。我愿意站在前沿,為孩子們展現(xiàn)五彩的歷史;涵養(yǎng)自己,為孩子們提供歷史學習的源頭活水。

          5.初次體驗成果喜悅

          工作室已經(jīng)與出版社簽約將要出版編著《讓文物活起來——陜博漢唐風采與歷史教學》。開始了“館校合作與歷史教學”成果的初步嘗試和體驗,完成了這一年來館校合作的研究成果撰寫。

          過工作室室刊進行及時總結(jié),展示學生、老師的成長歷程。

          正如成員趙永娜感言:對于“館校合作”一詞,一開始只是停于表面的認知,在工作室的引領(lǐng)之下,通過參與一系列館校合作的實踐活動讓我對此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使我的理論認知也上升到一個新臺階。在實踐中豐富理論,在理論中不斷實踐,“館校合作”于我而言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個詞那么簡單了。

          成員侯永勉感言:我認識到,博物館資源豐富,是一座活的教學資源庫。我們要利用博物館資源,加強學校和博物館的合作,通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實現(xiàn)學校教育與博物館教育的有效銜接,通過良性的館校合作為學生發(fā)展、教師發(fā)展提供新的平臺,使館校合作助力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促進優(yōu)質(zhì)學科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八、成員交流 不斷反思

          1.工作室成員撰寫文章談自己認識的“館校合作”,進行線上線下的交流。

          工作室成員周吉林老師結(jié)合工作室活動的開展以及自己的思考,在“館校合作”首屆論壇上進行了代表發(fā)言。進一步加深了對開展“館校合作”意義的理解,極大地提高了其他成員參與“館校合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博悟之旅,史苑新語

          ——借力館校合作,走進中學歷史教育新時代                                                                                  青島63中  周吉林

           時下,“教育”一詞的定義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教師、實體教室、按年齡分級和核心課程為特征的正式教育時代已走向尾聲,教育的形式和內(nèi)容都呈現(xiàn)多樣化發(fā)展趨勢,教育不再只發(fā)生在教室。 然而,一直以來,博物館和學校的合作有限,影響了博物館學習的成效。學校教師在發(fā)掘博物館學習資 源時,缺少專業(yè)知識和時間來準備學習材料,常常把博物館的參觀活動視為學校學習的調(diào)節(jié),以致博物館 參觀對學生的幫助并不直接。博物館則很少吸收學校 教師參與博物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以至教學活動缺少 對學生以往學習知識、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以及學習之后的 反饋和評估,降低了學習的效果。

          館校合作工作并不只發(fā)生在學校師生在博物館內(nèi)的參觀階段。雖然“學生實地考察”是大部分學校利用博物館的最主要形式,但事實上,參觀前階段以及參觀后階段,館校合作都大有作為。前階段是前提和基礎(chǔ),后階段則是補充和延伸。并且,對博物館而言,師生參觀前、中、后三個階段的教育活動理應一體化地規(guī)劃與實施,這樣才是完整和一以貫之的,才能力求博物館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比如,在前階段,(為學校)提供教學素材、開展教師培訓與活動、開展參觀前課堂展示等都是博物館可以策劃與實施的教育活動和項目??梢栽O想博物館教育人員走進課堂,為學生開展與學校課程相關(guān)的介紹活動。如應教師要求,展示和講解藏品模型或圖片,介紹可留借給學生使用的“博物館百寶箱”,特殊裝扮后以某歷史人物的身份表演或講演,等等。展示內(nèi)容可以獨立于博物館正在展出的展覽,也可以作為博物館體驗的一部分,在學生實地參觀之前進行。 又如,在后階段,博物館與學校等教育系統(tǒng)的繼續(xù)聯(lián)動包括:開展到校服務、駐校服務,外借教具,開發(fā)遠程教育,發(fā)展中長期合作項目以及提供與學校教師有關(guān)的職業(yè)發(fā)展機會等。

          駐校指導是另一種形式的到校服務,由博物館指派專業(yè)人員,配合課程需要,進入班級,對師生提供指導。其不同之處在于:投入的程度較深、時間較長。

          以博物之行,收“博悟”之獲。衷心期待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將博物館納入青少年國民教育體系事業(yè)能夠在量的不斷積累上早日有質(zhì)的飛躍,也期待博物館能在“文教結(jié)合”事業(yè)中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期待博物館作為浸入式、體驗式、自我引導式、動手學習方面的專家,進入教育的主流模式,而非補充角色。

          成員尚美茜感言:雖然在大學期間曾經(jīng)擔任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志愿講解員,但是對于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的認識一直很模糊。如今加入青島市張永梅歷史名師工作室已經(jīng)一年了,讓我對于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和“館校合作”有了新的理解,并且對于“館校合作”的有效途徑也有了具體的認識和探索。

          2.持續(xù)深入促成員可持續(xù)發(fā)展

          1)發(fā)動成員主動參與“博物館公益大講堂活動”。已經(jīng)有此意向的有張娟娟、劉玉琪等老師。

          2)課程設計,即課堂教學設計中博物館資源的滲透。進行有關(guān)館校合作的研究課題。

          3)繼續(xù)開展由張娟娟老師主持開發(fā)的的校本課程——《博物館奇妙之旅》。預計2020年整理出校本教材。

          4)成員根據(jù)工作室分配的任務修訂“館校合作與歷史教學”成果文章。預計2019年編著《館校合作與歷史教學研究》一書。

          互動環(huán)節(jié):與觀眾一起傳看紡梭、漢畫像石拓片、三葉蟲硯蓋等仿制品

          總結(jié)語

          通過“館校合作”,做好“傳承播布”,在學校和博物館之間搭建起與共振、共鳴的平臺使更多的孩子走進博物館、了解博物館、愛上博物館,讓博物館成為一種高尚的生活方式以博物之行,收“博悟”之獲。實現(xiàn)學生、老師與博物館的,我們將持續(xù)而堅定地走好“館校合作”這條探索之路,促進成員與孩子們綜合素養(yǎng)全面提升。

          借用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的文章《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的話作為結(jié)束語。

          給我光明的第二天,我將向世界,向過去和現(xiàn)在的世界匆忙瞅一眼。我想看看人類進步的奇觀,那變化無窮的萬古千年。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壓縮成一天呢?當然是通過博物館。

          張永梅  山東省青島第六十一中學教師,青島市教學能手,青島市青年優(yōu)秀教師專業(yè)人才,青島市“優(yōu)秀輔導教師”,青島市第二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李滄區(qū)優(yōu)秀教師。多篇文章在省、市級雜志發(fā)表。

          ?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